<td id="azwx9"><strike id="azwx9"></strike></td>

    追憶溫州日報、溫州僑鄉報原總編輯周紀宣先生

    報人襟懷總無垠

    ——追憶溫州日報、溫州僑鄉報原總編輯周紀宣先生

       獨家新聞·八字秘訣

       驚聞周總逝世,不勝哀惋之至。

       我于1993年5月18日入職溫州僑鄉報,時任總編輯就是周紀宣老總編。過往和他相處的點點滴滴,不斷浮上心頭。

       他深愛報社——

       1995年,對溫州僑鄉報而言,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這年,報社醞釀著增期改刊。

       從年初開始,周總等報社老總們面對全國風起云涌的報業改革,心急如焚:報社要么改革,從周報擴增至周四或周五報,謀求蝶變;要么按兵不動,等待自然淘汰。他們最后決定,改革是唯一出路。

    溫州僑鄉報改版期間,周紀宣主持通訊員會議

       時任省新聞出版局報刊出版處處長跟周總很熟悉,但他得知溫州僑鄉報要增期改刊后說:“老周都是快退休的人了,還搞什么改版。增期改刊風險很大,搞不好會敗走滑鐵盧,晚節不保??!”

       是啊,周總在接近退休時,仍堅持改擴版,絕對不是為他自己考慮,真的是為僑鄉報的未來著想,為溫州的外宣和新聞事業著想。

       經過不懈努力和爭取,省新聞出版局在1995年上半年,審批通過溫州僑鄉報增期改刊報告,報國家新聞出版署審核備案。

       1996年元旦起,溫州僑鄉報從每周一期改為每周五期,接近日報。周總親力親為,主導推出“浙南閩北”“紅綠燈”“個體之聲”等??瘜0?,報社迎來“鳳凰涅槃”“華麗蝶變”,這也為溫州僑鄉報乃至后來的溫州都市報的騰飛打下了堅實基礎。

       他酷愛新聞——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在周總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每次編前會,周總都親自參加。先是記者各自報題,大家商議是否值得采寫,然后周總會拿出一小筆記本,向記者布置一大串選題,讓大家“認領”。他酷愛新聞,很關注身邊的新聞,凡是值得做報道的題材,他都會及時記在隨身帶的筆記本上。

       周總偏愛獨家新聞。對于獨家新聞,他提倡八字秘訣:記者罕至,讀者罕知。記者罕至的地方,那邊發生的事,讀者自然罕知,也往往蘊藏著獨家新聞。每次編前會上,他幾乎都會強調“記者罕至,讀者罕知”,這八字秘訣也深深烙刻在記者心中。

       在八字秘訣指導下,我們采寫了一系列獨家新聞。印象深刻的有本人采寫的《歷史陣痛之后的沉思——柳市新舊大王采訪錄》、繆磊探訪東海油田采寫的《與海共舞》等新聞稿件。這些都是獨家新聞,且均由周總點題。

       這里特別要提的是,當時周總年近六旬,1997年就要退休,但他每天都要值夜班,親手編輯稿件,手把手指導新人編輯,統籌版面安排。這種情形,報業史上少見。

       他珍愛人才——

       1995年8月,溫州僑鄉報第一次大規模向社會公開招聘記者編輯和校對人員。試卷是周總委托復旦大學新聞系老師出的,他一再交代考卷要著重測試應考者的“應知應會”能力。

       記得,當時試卷有一道題,文字說明是:“某校大掃除,有學生在水井里打撈起一塊上海牌手表,完好無損還能走針。該表是學校某位老師在一年前不慎丟到水井里的。于是失主寫了一封表揚信給報社。問:作為編輯記者,你如何處理這封群眾來信?”當時很多人的處理意見是刊登表揚學生拾金不昧的精神。

       當時一名考生的答案是:一塊上海牌手表掉進水井,這么久居然毫發無損,說明質量好!當時國人以崇洋貨為榮,上海牌手表事件,說明國貨不比洋貨差,要好好采訪此事,弘揚國貨,引導消費理念。

       后來錄用面試時,周總說這名考生差點是“漏網之魚”,因為其他幾道答題他完成得不理想,唯獨這道題他是答得最好的。周總等考官認為其有新聞眼,所以破格錄取。

       對于新人,周總善于提攜,不吝贊美。有一次,記者李伊琳為了采寫“清道夫”的工作狀況,跟隨清潔工爬到下水道里,堅持在“臟亂差”的環境里采訪近一個小時,稿件見報后好評如潮。周總對她百般贊賞,多次在會上予以肯定,贊她一個小姑娘,不怕臟不怕累,這是做記者最值得弘揚的敬業精神。(周景飛)

       推薦信·領路人

       驚聞我的恩師原溫州僑鄉報總編輯周紀宣逝世,我倍感悲痛。

       我最后一次見周總,是三年前的老同事聚會,會后我將他送回家,一路上我們邊走邊聊。當時的場景,仿佛就在昨天。原本近期想去看看周總,想不到他就這么匆匆走了。

       我與周總結緣,還得從1996年10月進入溫州僑鄉報說起。當年,我的恩師遼寧日報原總編輯、遼寧省記協原主席趙阜,寫了一封推薦信給浙江省記協主席江坪老師,向其推薦我。江坪老師和周總也是故交,他和我說,周總辦的溫州僑鄉報很有特色,深受市民喜歡,到僑鄉報能學到不少本領,于是他也寫了一封信給周總推薦我。周總收信后收下了我,從此領著我走上了新聞道路。

       遺憾的是,1997年3月,周總退休了。雖然我們在報社相處時間只有幾個月,但還是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其中最難忘的是他第一次指導我修改稿件。

       我剛到報社,由于環境不熟悉,寫稿不多,周總就叫我多到鄉下走走,說只有把心沉到基層,才能抓到鮮活的新聞。1996年11月下旬,我去泰順采訪,那時交通不便,從溫州市區乘車到泰順要四五個小時,山路十八彎,不少人都坐吐了。到泰順后,我發現晚上有很多人在縣郵電局排隊打長途電話。泰順是山城,當時是貧困縣,這么多人排隊打電話,這里面肯定有新聞!于是,我從這個現象入手,深入采訪,第一時間成稿交給周總。

       周總修改得很仔細,連標點符號都一一修改,并幫我取了“山民紛紛闖世界 夜間最忙是電話”的標題。稿件改好后,他又耐心地給我講解修改原因,以及采訪技巧等。后來這篇稿件刊登在1996年11月26日僑鄉報的報眼位置。見報后,周總表揚我對新聞有敏感性,并鼓勵我多多下鄉,去發現鮮活新聞,稿件可以直接拿給他看。

    1996年11月26日溫州僑鄉報刊登的《山民紛紛闖世界 夜間最忙是電話》

       周總的辦報理念,對新聞的熱愛、嚴謹等,都讓我受益無窮。他退休后,也一直關心我的新聞事業。我遇到什么問題,跑去請教他,他總是熱情指導。

       逝者長眠,我輩常念。我感覺周總雖然離去,但沒有走遠,一直鼓勵著我為新聞事業努力工作,鞠躬為民服務。(陳忠)

       一封信·兩本書

       2月20日上午,我一到辦公室,就聽到了老報人周紀宣老總編逝世的消息,深感痛惜。兩年多前的那一幕記憶猶新,令我感動。

       2020年5月28日,《溫州報業》刊登了一篇人物專題,說的是我的從業經歷。7月6日,我收到了周紀宣老總編的一封手寫的信,和他寫的兩本新聞類書籍——《追尋新聞美學價值》和《守望明天》。發黃的信紙上印著“浙南日報”四個字,仿佛一下子帶我穿越了時空,體會到老報人對讀者最真、最純的感情。

    周紀宣寫給葉鋒的信

       周總在信的開頭這樣寫道:葉鋒同志,您好!

       一句“您好”,一下子戳中了我的心。一位老報人,一位老領導,面對小輩,卻如此謙遜、如此可親。

       他在信中這樣勉勵我:今天從《溫州報業》上看到了您的文章,十分高興。在當今的報業環境下,當一個熱愛專業、忠誠專業精神、堅持專業操守、富有專業潛質的年輕好記者,十分難得,十分寶貴,是我們老一輩新聞記者的希望和依托。

       信件落款是:老同事周紀宣。

       當時,我讀完這封信,落淚了。我與周總未曾見過面。80多歲的他,仍然關注著溫州的新聞事業,時刻不忘鼓勵和關愛年輕記者。這種對新聞的熱愛和赤誠,讓我感動,更讓我敬佩。正如周總在《追尋新聞美學價值》這本書中所寫的:有人說“新聞只有一天生命”,但新聞如果具有“真、善、形象美”這三方面的美學價值,它將是生命之樹常青。

       老報人對新聞的真和愛、對讀者的善和誠,使我們的新聞之樹常青,也使我們年輕一輩受益匪淺。

       2020年,我參加了溫州市新聞界“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以此為主題,講述了周總和我的這段故事,贏得了評委們的共鳴,多位專家眼含熱淚。我獲得了此項比賽二等獎。

       這封信,兩本書,我一直珍藏著。這幾年,我一直牢記周總的教導,努力追尋新聞的美學價值,和新聞同行守望明天,不負韶華。(葉鋒)

    《溫州都市報》2月23日版面截圖

     

    時間:2023-02-23 來源:溫州都市報
    作者:溫州市記協供稿 編輯:劉卓文
    av无码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美女一级ba大片免色无遮住,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小说,欧美性猛交高清58
      <td id="azwx9"><strike id="azwx9"></strike></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