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azwx9"><strike id="azwx9"></strike></td>

    正能量聲音的“網絡情商”

       在聚焦一些社會熱點事件發聲時,有的媒體發表了一些本意在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文章和評論,可是有時卻事與愿違地在網絡上引起了反彈,遭到網友的群嘲和怒懟。

       實事求是地講,這些報道的本意不是批評、教訓或者敷衍年輕人,更不是想走到年輕人的對立面上,而是想正面回應年輕人的焦慮,鼓勵大家調整心態、面對困境。一些話語放到原文中并無不妥,也是希望弘揚正能量,但結果卻適得其反。這是為什么?

       有人覺得“現在的網友越來越剛,啥都敢懟,尤其敢懟官媒”,也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怨氣太重”“戾氣過盛”。在筆者看來,個中原因或許就在“網絡情商”。

    圖源:視覺中國

       CNNIC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其中29歲以下群體占整體網民的32.9%。置身移動互聯網時代,主流媒體如何影響青年、贏得青年,成為一項現實而緊迫的課題。

       很多時候,招致網絡上“大唱反調”“冷嘲熱諷”的不在于正能量“內容”本身,而在于正能量的“表達”方式與今天的社會心態和互聯網語境產生了偏差。簡單點說,就是缺乏“網絡情商”。

       所謂“網絡情商”,可以理解為一種基于對移動互聯網閱讀習慣和社交習慣的洞察而建立起來的思考方式、認知方式和表達方式。對于主流媒體來說,想要在新媒體世界的“藍?!崩镎痉腳跟,就需要適應網絡特點,洞悉網民心理,掌握網絡化的思考和表達,最終學會帶有“網感”的話語,讓網民對正能量聲音達成共識、形成共鳴、產生共振。

       一個社會不可缺少正能量。正能量既可以是一種健康樂觀的情感,也可以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行為。媒體報道正能量,有利于激勵人鼓舞人,弘揚新風正氣,促進社會進步。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進軍年輕人扎根的互聯網平臺,一改大眾曾經的刻板印象,通過刷屏出圈的現象級傳播產品,迅速吸引了大量關注,重振了主流媒體應有的影響力,更加有力有效地傳播、壯大了正能量。

       像人民日報在視頻號上發布的不少小而美的“溫情故事”,經常產生“爆款”。央視總臺打造的《主播說聯播》,用生動、通俗的語言傳遞主流聲音,受到很多年輕人的喜愛。浙江省政府新聞辦官方賬號“美麗浙江”,堅持發布正面內容,全網已經積累2000多萬粉絲。事實證明,正能量也能有大流量。

    視頻號“美麗浙江”

       但現實中,也有一些正能量話語,單看內容,好像都對;但一放到網絡語境和氛圍里,又仿佛總缺點讓人讀下去的理由。問題多多少少還是出在“網絡情商”不足上,特別是有以下四種現象:

       其一,換位思考不夠。有的報道并沒有完全考慮年輕人當下的處境,本意是進行“善意指點”,但在年輕人聽來卻變成“指指點點”。如針對“年輕人為何脫不下孔乙己的長衫”,就有網民坦言,大學生就業要脫去“長衫”,道理固然沒錯,但把就業難、機會少的現實困境都歸咎為“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令人難以接受。

       其二,“爹味”說教太重。有的報道習慣以高高在上的姿態進行居高臨下的“爹味”說教,引來網民的反感和抵觸。比如某報道批評“年輕人不上課不上進只上香”,甚至拿出數據,證明當下的年輕人熱衷去寺廟。這種夸夸其談的批評被網友認為是“整天都想教育別人”“充滿了一種濃濃的想要教訓人的爹味”,引來廣大網友的聲討。

       其三,遠離生活實際。一些報道習慣宏大敘事,充斥高大上話語,但因為過于高談闊論、坐而論道的姿態,與網民的現實困境、價值追求、情感體驗錯位,遭到嘲諷“文章盡寫美好事,不愿低頭看眾人”。比如某媒體發布一條配有“春天麥田有多治愈,大地上滿是綠色的詩句”文字的視頻,意在展示春耕美好景象。但在不少年輕網友看來,這些文字是不了解農民和農業的艱辛,是對“生活苦難”的粉飾美化,是“不切實際的‘雞湯’”。

       其四,內容浮夸失真。有少數媒體報道,為了達到“正能量”的傳播效果,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憑主觀意愿加工素材,導致內容浮夸失真,明顯與常識不符。比如有媒體報道,95后夫妻小兩口擺攤賣小吃日收入9000元。如此之高的營業額引來網友質疑,經過再次核實發現果然與事實有出入。還有諸如“脫下長衫賣廢品,不再心累”等報道,也是因為與事實脫節“慘遭打臉”。正能量最怕虛假,一丁點的夸大都可能經不住質疑,走向適得其反的結局。

    圖源:視覺中國

       有人說,這屆年輕網友不好帶,懟天懟地懟空氣。其實,不是網友不好帶,是現在的年輕人在互聯網的加持下,更能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更敢于表達。

       因此,媒體在應對網絡民情、引導社會民意,傳遞正能量聲音時也應該具有“網絡情商”。具體來看,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去把握:

       增強“共情感”。所謂澆花要澆到根上,交人要交到心里。澆到根上,植物才能真正吸收;交到心里,正能量聲音才能真正入腦入心。共情感就是要與民生共情、與民意同頻,真正傾聽、讀懂網絡熱點、輿情背后的民情民意。降下身段、放低心態、換位思考,接地氣、貼民心地把話說到網民的心坎里。只有如此共情,才能贏得網友共鳴。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有夢想有追求,但是在生活、學習和工作各方面,難免會遭遇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困難,尤其需要我們能夠多一些換位思考,多一些設身處地的理解。

       展現“擔當感”?,F在的網民群體呈現出多樣化的情感訴求和價值立場。所謂擔當感,就是不回避根本矛盾,不躲避群眾批評,直面問題,正面回應。有擔當感,就不會習慣于“拿著手電筒,光照別人不照自己”,也不會熱衷于“報喜不報憂、脫離實際唱高調”。就能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捍衛立場、勇敢堅守,從而獲得網民的信任感和認同感,真正拉近與網友的距離。

       追求“真實感”。自古套路留不住,唯有真誠得人心。真實是善和美的基礎,正能量首先必須是“真能量”。只有真實,才具有持久的傳播力、感染力,才能贏得人們發自內心的尊重、學習和向往。有些事情,多說一分則為過,更不用說那些大肆鼓吹甚至胡編亂造出的“正能量”,一旦被戳破,只會令人產生感情被利用的憤怒。

       折射“時代感”?!吨抡Z》中寫道:“只有立足于時代去傾聽這些特定的時代聲音,才能吹響促進社會和諧的時代號角?!睍r代在變,形勢在變,網民也在變,正能量話語就要跟著變。如果總是穿著長衫、板著臉孔,說著長篇大論的之乎者也,就容易遭到嫌棄。時代性是語言的生命力所在,既要做到話題新穎、話語有趣、見解獨到,又要善于運用時下流行的新載體、新業態等。用新的表達、新的形式,為網民帶來新的啟發,引發新的共鳴。

       正能量聲音是凝聚社會共識的黏合劑,是推進社會發展的強心針,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特別是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需要正能量的鼓舞。希望更多正能量能轉化為大流量,轉化成激勵個體和社會前行的力量。

    微信掃一掃 關注公眾號

     

    時間:2023-04-20 來源:浙江宣傳
    作者:之江軒 編輯:劉卓文
    av无码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美女一级ba大片免色无遮住,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小说,欧美性猛交高清58
      <td id="azwx9"><strike id="azwx9"></strike></td>